10月29日下午,人文學院“人生導師”沙龍在奉賢校區小白樓201室舉行🥽。本次沙龍邀請到市青教賽一等獎獲得者🕦、人文學院文化典籍系王乙珈老師作為主講嘉賓👵,以“青衿莫負感時心”為題與人文學子開展了交流分享🧘,共話新時代人文學子的自我規劃與師道傳承。
“還記得你第一次踏入師大校門時的心情嗎☛?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入學時候被反復提到的校訓?”王乙珈老師從學校“厚德 博學 求是 篤行”的校訓展開,與同學們回顧了自己在師大求學的時光。2013年王老師畢業於我校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基地班)🏋🏼♀️,2017年在人文學院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後前往北大繼續讀博深造👯♂️,後來又返回了師大母校擔任了大學老師,主要研究方向是宋元明清文學和中國古代小說。
王乙珈老師首先與在場同學分享了不同歷史時期“師道”的表現與一名好教師的重要影響,圍繞“德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教育理念展開了深入探討🌞。她指出,這一理念源於古代先賢的育人智慧,強調了教師以身作則、行為世範的重要性🧝🏻。她以宋代文學家蘇軾為例,在他被貶謫至海南儋州時仍不忘講學明道🫃🏼,為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和影響,以此向同學們闡釋了“時代日新月異☝🏿🧜♀️,治學精神恒存”的內在含義🙇。“教育家精神”的影子在不同時代的文人🚴🏿♀️、教育家身上都能找到相應的印記,他們都是用自己的言行在影響學生,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隨後👏🏼,王乙珈老師從“何為師魂”“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和“如何踐行你的理想”三個問題出發👧,與在座學生分享了廖世承、馬茂元、胡雲翼等多位著名教育家的故事🧑🏼🍼,如廖世承先生提出的“六大訓練”理論、馬茂元先生以“學🤱🏼、才、識”為核心的教育思想,胡雲翼先生以“革命的主戰的文學”為號召的學術追求🧑🎤,他們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大先生”的教育家精神🕛,更是激勵我們人文的青年學子🤹🏽♀️🎖,不僅要註重學術研究,更要心懷家國、勇於擔當,為實現中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沙龍最後,面對同學們“AI對於文科研究的影響”這一問題,王乙珈老師也分享了自己的見解。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對於書籍的迷戀、對於學術的虔誠🍣、對於未知的探尋以及將讀書研究視作生活方式的情懷,都是一代代學者無法被替代的寶貴財富👮🏼♞。這些技術應當是更好地為我們所利用,因為他們能讓我們比前人看得更多🏎、站得更高、望得更遠。王乙珈老師勉勵在座同學,不論時代如何變化𓀘、科技如何發展🌁,都應抱著“青衿莫負感時心”的態度👹,不變自己的治學之心🫅🧑🏽🍼,不斷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拓寬跨學科🕋、跨地域的視野🧟,做到多讀書、多思考、不人雲亦雲🐪。
此次沙龍邀請到青年教師分享生涯規劃、求學感悟的同時✍🏻👉🏽,也是在學校70周年校慶之際對“師道永恒”師大精神的一次回顧與致敬,更是對新時代人文學子的一次教育與激勵。相信青年學子們必將肩負起傳承師道永恒🚝、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使命🍠,為中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書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人文學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