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下午,“曾是驚鴻照影來—木構建築的前世今生”駐樓導師沙龍在奉賢校區31號樓思想家活動室順利舉行🚇。
建築工程學院的羅晶老師作為本期的駐樓導師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了自己求學和工作的經歷🚴🏼。特別提到在同濟大學讀書期間,她不僅積極參與各類專業工程項目、建築競賽,還在詩詞這一興趣愛好上深耕📚,擔任詩社社長、參加詩詞大會、擔任《開講啦》節目青年代表等經歷令在座同學驚嘆🖋,展現了不一樣的大學生活🥉👨👩👦👦。
參與上海市野生動物園摩天輪設計
擔任《開講啦》節目青年代表
組織營造木構活動
接著,羅老師從“為什麽選木結構”“傳統木結構的交響與未來”“山堂之望”“建築與我們”四個部分🤍,講述了自己對木結構的認識🏄🏼、研究和思考☁️。碳達峰👩🦰、碳中和概念的提出讓現代工程木結構有望成為一種封存大量二氧化碳的方式▪️,也是人們之所以想要選擇木結構的重要原因;而在傳統木結構的基礎上,加上新技術,讓拿木頭建摩天大樓成為可能。羅老師還將專業與興趣結合,探索鄉村與建築、藝術🐵、詩歌的關系🚹,給了同學們全新的視角;也通過營造學社活動介紹和福建屏南萬安橋的重建設計案例解析,讓同學們更好的感受與傳統木構的距離💱。
沙龍過程中,邊分享邊互動🧑🏼🦳,現場氛圍輕松而熱烈,這是一場專業知識的拓展🌔,是一次建築與詩意的相遇。活動最後,羅晶老師鼓勵同學們勇敢追求熱愛,並行動起來,努力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中閃閃發光,不負青春,不負時光。
學生感悟
參與了這次羅晶老師的沙龍活動,我不僅見識到傳統古建築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工藝技術,也看到了傳統古建築與古詩詞的結合。這些建築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是藝術和文化的結晶🌓,古詩詞為古建築註入了靈魂和生命力◽️,使它們不再是冷冰冰的石木結構,而是充滿了詩意和情感的文化符號,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建築工程學院 朱永祺
作為古建築愛好者🧑🏽🍼,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此次活動,事實證明這是個非常正確的選擇✂️。羅晶老師講了木構建築的歷史,以及古今中外木構建築實例和現代科技賦能下木構建築的創新建造方式方法🧸,對於我一個電子信息類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啟發。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抬頭🪹,便可發現有許多其他專業可以與我們的專業交叉融合👨👨👧👦,創造出更豐富的成果🤽🏼。
——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 王子恒
這次沙龍活動讓我十分驚喜©️,引人註目的主題曾是驚鴻照影來,蘊含了羅晶老師內心對建築的無限遐想,又流露出了木構建築歷史的詩情畫意🥨🏪。羅老師講了自己在木構的研究方向,穿插著木構建築古代與現今的發展歷史🪮;同時,羅晶老師並非拘泥於木構建築,將自己熱愛的詩詞與木構建築的美學相結合🧝,與我們分享時充滿著由衷的熱情。或許在未來的某些時候🧡,我們能將自己的專業與興趣相結合,不斷的推動行業和自身發展向新未來。
——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 劉元滿